【原文发表于2022年5月3日】开云「中国」Kaiyun官网登录入口
在前边讲肺金病证诊疗方的时辰,咱们给众人先容了小泻肺汤和小补肺汤。其确切那时,众人就会发现,小补肺汤的组方(麦冬、五味子、旋覆花和细辛)与咱们当今的一个常用中成药有些像,对,便是生脉饮。
小补肺汤以酸味为主,用的两个酸味药,一个是麦冬,一个是五味子,而这2个药,便是生脉饮内部的主药。是以,生脉饮继承了小补肺汤的衣钵,是一个补肺之方,以酸味为主。
今天呢,咱们就给众人讲讲补肺之方。
不外,由于现经常见的补肺之方,都不是单纯定位于肺金,而是在定位于肺金的同期,还会兼顾脾土或肾水。是以,咱们本节课讲的这6个方子,三个是肺脾同补的,三个是肺肾同补的。
敦煌遗书(图源集聚)
(一)
当先,咱们来望望肺脾同补的三方,它们分袂是生脉饮、麦门冬汤和清燥救肺汤。
先来望望这三个方子的补肺之功。在这三个方子中,麦门冬汤简略滋补肺胃,降逆下气,主要用于虚热肺痿证和胃阴虚证,望望,内部有肺金。清燥救肺汤简略清肺润燥,益气养阴,主要用于温燥伤肺所致的气阴两虚证,望望,内部也有肺金。生脉饮,诚然当今《方剂学》中归为补气剂,但从本色上诊疗的干咳少痰、咽干舌燥来看,内部一经有肺金。
是以,这三个方子都是诊疗肺金病证的。不仅都是诊疗肺金病证,况且都简略诊疗口渴、咽干、心烦和干咳。其中的口渴口干,是《辅行诀》中小补肺汤、大补肺汤所诊疗的肺虚病证的代表性症状。众人驻扎,咱们当今一般辨证,会以为口渴口干是胃阴虚有热的弘扬,可是在“汤液经法图”体系内部,口渴口干却是肺虚病证的典型弘扬,这少许众人要驻扎。
是以,生脉散、麦门冬汤和清燥救肺汤,都是补肺之方。那么,它们分袂是如何终了补肺功效的呢?分袂有什么侧重心呢?
这便是选药和配伍的时代了。
在这三个方子中,生脉散用药最少,仅麦冬、五味子和东谈主参3味药,是“二酸一甘”的配伍结构。从《方剂学》的纪录来看,传统用量为东谈主参五分、麦冬五分、五味子七粒,当代用量为东谈主参1.5g、麦冬1.5g、五味子3g。从《中国药典》的纪录来看,中成药生脉饮的用量配比是:红参100g、麦冬200g、五味子100g。是以,不管从哪个角度看,生脉散的主导药味,都是当之无愧的酸味,生脉散的主导功效,都是当之无愧的补肺。
与此同期,在酸味药补肺的同期,还包含有甘味药补脾,是以,生脉散是肺脾同补的方子。天然,如若咱们从“汤液经法图”外圈“五除”的角度看,酸味药和甘味药搭配的方剂,同期还具有除逆的作用。
生脉散(小金药师制图)
麦门冬汤,这是一首《伤寒杂病论》里的经方。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,主药是麦冬。除了麦冬除外,麦门冬汤还含有半夏、东谈主参、甘草、粳米和大枣。在这个组方中,麦冬是酸味药,半夏是辛味药,东谈主参、甘草、粳米和大枣是甘味药。
单从药味组成数量上看,似乎甘味药的占比更高,可是呢?让咱们来望望用量,就会有不相似的禁闭。根据《伤寒杂病论》的纪录,麦门冬汤中的麦冬用量为七升,半夏一升,东谈主参三两,甘草二两,粳米三合,大枣十二枚。按照《方剂学》的折算身手,麦冬为168g,半夏为24g,东谈主参9g,甘草6g,粳米9g,大枣12枚。按照这个用量配比,麦冬的上风太大了,天然会占主导地位。
辛味药半夏,一方面简略辛味泻脾祛痰湿,与甘味药东谈主参、甘草和大枣共同组成补泻兼施、以补为主的补脾作用。另一方面,辛散肺,半夏还能扶直酸味药麦冬用于肺虚痰阻类疾病的诊疗。众人知谈,麦门冬汤往往用于口干咽燥、咳痰不爽、咽喉不利等咽部疾病的诊疗,这很可能便是其补肺散肺作用的体现。
是以,麦门冬汤以“一酸一辛四甘”的配伍结构,完成了肺脾同补的处事。
麦门冬汤(小金药师制图)
终末,再来望望清燥救肺汤。
清燥救肺汤由桑叶三钱、石膏二钱五分、东谈主参七分、甘草一钱、胡麻仁一钱、阿胶八分、麦门冬一钱二分、苦杏仁七分和枇杷叶一派组成。这其中,用量较大的中药包括桑叶、石膏和麦门冬。石膏呢,属于酸味药,这少许咱们在麻杏石甘汤内部讲过。麦冬亦然酸味药,这是麦门冬汤内部的君药。那么,桑叶呢?桑叶是什么样的药味呢?
桑叶,桑科植物桑树的叶子,传统的桑叶需要在梗概10月-11月初霜后采收,又叫霜桑叶,或者冬桑叶。为什么要在秋冬季采收呢?本色上,便是为越过到寰球的燥金之气,这种燥金之气,一方面是寒凉之性,是截止的寒凉之性。另一方面,桑叶的功效是疏散风热、清肺润燥、清肝明目,作用靶位很明确,便是肝和肺。是以,咱们以为,桑叶的药味,很可能是辛味兼有酸味,以辛味为主,或者叫作念“木中金”,与柴胡比拟接近。
《中国药典》标注的桑叶的甘味,可能是辛味与酸味辛酸化甘的扫尾,而标注的苦味呢,很可能便是寒性的一个等价见识。是以,在这里,咱们斗胆地将桑叶界说为辛味兼有酸味。
这样一来,清燥救肺汤内部的3个主药,桑叶,石膏和麦冬,就组成了酸辛补肺的组合。其余的组方中药,东谈主参味甘,甘草味甘,胡麻仁味甘,阿胶味甘,杏仁味苦,枇杷叶味苦,苦甘不错化咸,味咸不错泻肺。是以,清燥救肺汤是“二酸一辛四甘二苦”的结构,或者叫作念“二酸一辛二咸二甘”的结构,酸补肺,咸泻肺,辛散肺,甘补脾,联用使用共同组成补泻兼施、以补肺补脾为主的功效特质。
清燥救肺汤(小金药师制图)
好,肺脾同补的生脉散、麦门冬汤和清燥救肺汤先容结束。
(二)
接下来,咱们给众人讲三个肺肾同补的方子,分袂是增液汤、养阴清肺汤和百合固金汤。
第一个,增液汤,由玄参一两、麦冬八钱、生地八钱组成。从“汤液经法图”二十五味药精的纪录看,“味苦王人属水,地黄为之主”。是以,地黄是最典型的苦味药,“水中水”,味苦补肾,是用于肾虚病证的诊疗用药。玄参呢?与地黄相似,亦然补肾水的典型的苦味药,《中国药典》标注的玄参药性是“甘、苦、咸,微寒”,药味比拟杂。不外,从玄参的法象药理和功效药理上看,一个简略诊疗温毒烦渴、骨蒸劳嗽但不成利尿的玄色植物药,应该是以苦味为主才对。麦冬无谓说了,典型的酸味药。是以,增液汤的配伍结构是“二苦一酸”,功效特质是肺肾同补。
第二个,养阴清肺汤,这个方子便是在增液汤基础上加减而来的。具体来看,是在玄参、麦冬和生地黄的基础上,增多了甘草、贝母、牡丹皮、薄荷和白芍而来。其中,甘草味甘泻肾,贝母味咸润肾,牡丹皮味苦补肾,薄荷味辛散肺,白芍味酸补肺。是以呢,养阴清肺汤的配伍结构,便是“三苦二酸一咸一辛”,功效特质便是肺肾同补、补泻兼施、以补为主。
其中呢,有2个中药需要非常说一下,牡丹皮和贝母。
牡丹皮是一个苦味药,它的功效与地黄、玄参很像,简略用于热入营血、温毒发斑、骨蒸潮热、疮疡肿毒。在《中药学》课本中,牡丹皮与地黄、玄参相似,都属于清热凉血药。是以,从功效药理上看,牡丹皮是一个苦味药。
可是呢,在某一个《辅行诀》的版块内部,牡丹皮当作代赭石的替代品,出当今了小补心汤和大补心汤里,原文纪录为“代赭石,一方作牡丹皮,当从”。也便是说,它出当今了咸味药应该出现的位置上。这就给折服牡丹皮的主导药味带来了一些困惑。从现时的凭证来看,咱们不成折服,究竟哪一个样子,才是真实的牡丹皮。既然这样,那就暂且以苦味药来对待吧。但愿众人在改日的学习研究中,简略处分这个问题。
贝母,之前在讲新冠肺炎诊疗方的时辰出现过,是径直按咸味药对待的。那么,为什么贝母是一个咸味药呢?
咱们先来望望《中国药典》的描摹。贝母常用的有川贝母和浙贝母。川贝母的药性为“苦、甘,微寒”,功能主治为“清热润肺,化痰止咳,散结消痈。用于肺热燥咳,干咳少痰,阴虚劳嗽,痰中带血,瘰疬,乳痈,肺痈”。浙贝母的药性为“苦、寒”,功能主治为“清热化痰止咳,解毒散结消痈。用于风热咳嗽,痰火咳嗽,肺痈,乳痈,瘰疬,疮毒”。
从药性上看,苦甘化咸,苦味与甘味兼有的中药,其实也属于咸味药。从功效上看,咸能软坚散结,苦不成软坚散结,而消痰散结恰正是贝母的主邀功效之一,诊疗瘰疬瘿瘤,诊疗热结痈肿,恰正是贝母的功效特质之一。是以,贝母当以咸味为主导药味。天然,如若计议到贝母清热润燥止咳的作用,给它加上那么少许苦味,亦然不错的。
众人看,在现行的中药药性表面中,很少会将贝母界说为咸味药,也很少有东谈主讲贝母的咸味,但众人都在讲贝母的消痰散结,都在讲咸能软坚散结,这便是一个矛盾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?因为咱们对药性药味的贯通还不够深入,因为咱们过于古板于咱们看到的文件纪录,而冷落了本就存在的逻辑联系。为什么中药咸味药这样少?其实,不是中药咸味药少,而可能是历朝历代的固化想维,将中药药性表面改动成了当今这个式样。
是以,咱们反复说,发展中医药的前提是传承,真实的去粗取精、去伪存果然传承,不然,在作假的基础和方朝上发展,扫尾难以瞎想。
川贝母(手机截图)
第三个,百合固金汤。
百合固金汤由百合、熟地黄、生地黄、当归、白芍、甘草、桔梗、玄参、贝母和麦冬组成,这些中药的药味,咱们之前都讲过了,众人不错我方望望,这个方子的配伍机构和功效特质是什么。
公布谜底,百合固金汤的配伍结构是“四苦二酸二甘一辛一咸”,苦咸配伍化酸,辛甘配伍化苦,如若将用药数量最少的辛味和咸味配伍滚动掉,本色上一经增多了苦味和酸味的作用。是以,咱们说,百合固金汤的主邀功效便是肺肾同补,酸补肺,苦补肾,诊疗肺肾两虚的病证。肺虚弘扬为口燥咽干、咳嗽气急,肾虚弘扬为骨蒸潮热、小便短赤,这些都是百合固金汤的符合症。
百合固金汤(小金药师制图)
对于百合固金汤,有这样一种争议,即在方剂学上,它到底属于滋阴剂,一经属于治燥剂?有东谈主说,内燥不一定有冷汗、潮热等阴虚弘扬,而阴虚必有口燥、咽干等内燥弘扬,是以,百合固金汤应该是滋阴剂。按照这个说法,当今包摄于治燥剂的增液汤,因为以生地黄与玄参为主药,奈何可能不诊疗潮热冷汗,又奈何可能是治燥剂呢?是以,变成这个争议的根柢原因,是病证界说与定位的不解确。从“汤液经法图”角度看,如若咱们将滋阴界说为滋肾,将治燥界说为治肺,那么,不管是增液汤一经百合固金汤,都是肺肾同治的,都是滋阴与治燥并举的方剂,只不外,由于组方有各异,是以功效有侧重驱散。
好,本节课就讲到这里。但愿众人记着肺脾同补的三方,生脉散、麦门冬汤和清燥救肺汤,以及肺肾同补的三方,增液汤、养阴清肺汤和百合固金汤。其实,从组方药味上看,也很好记,酸补肺,甘补脾,苦补肾,酸甘为主的方剂,便是肺脾同补方,而酸苦为主的方剂,便是肺肾同补方。